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,草原生态系统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。近日,呼和浩特评估公司率先发布《草原生态资产价值核算技术规范》(以下简称《规范》),填补了国内草原生态资产科学评估领域的空白,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。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草原生态保护从"定性管理"迈向"定量评估"的新阶段。
长期以来,草原生态资产因其自然属性复杂、服务功能多元等特点,存在核算边界模糊、指标不统一等问题。呼和浩特评估公司依托内蒙古草原资源禀赋,联合中国科学院、内蒙古大学等科研机构,历时三年完成技术攻关。《规范》构建了涵盖"固碳释氧、水土保持、生物多样性维持、文化服务"四大核心功能的核算指标体系,并创新性地将遥感技术、地理信息系统与地面监测数据结合,实现生态资产空间化、动态化评估。
以锡林郭勒草原试点项目为例,呼和浩特评估公司运用新标准测算显示:项目区年均固碳量达12.3万吨,水土保持效益价值超过8亿元,较传统评估方法精度提升40%以上。公司技术负责人指出:"新标准的突破在于打通了生态数据与经济价值的转换通道,使'绿水青山'真正具备了可量化的市场语言。"
作为行业标杆企业,呼和浩特评估公司哪家好在标准制定中特别注重实践应用价值。《规范》不仅包含核算方法,还配套设计了生态补偿、碳汇交易等价值实现路径。在鄂尔多斯市某旗县的生态修复项目中,该公司通过精准核算草原生态资产价值,帮助地方政府获得年度生态补偿资金2.1亿元,同时引导企业以碳汇认购方式参与生态治理,开创了"政府主导、企业参与、牧民受益"的协同保护模式。
值得注意的是,呼和浩特评估公司将牧民传统知识纳入评估体系,建立"生态管家"数据库,收录500余种草原植物生态价值参数。这种科技与传统智慧的结合,既保证了评估的科学性,也增强了在地化应用的可操作性。目前,已有8个盟市采用该标准开展生态资产评估,累计核算生态资产总值逾3000亿元。
呼和浩特评估公司的创新实践,为评估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启示。公司总经理在发布会上表示:"生态资产评估不是简单的数据测算,而是连接自然资本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桥梁。"通过建立标准化工作流程和智能评估平台,该公司将项目平均评估周期缩短60%,服务范围从传统不动产评估拓展至碳汇开发、生态补偿等新兴领域。
业界专家评价,该标准的发布不仅提升了草原生态保护决策的科学性,更重塑了生态资产评估行业的技术范式。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已将《规范》纳入培训教材,预计未来三年将在全国草原地区推广实施。随着"双碳"战略的深入推进,呼和浩特评估公司正着手将标准体系延伸至森林、湿地等生态系统,持续巩固其在生态资产评估领域的领先地位。
呼和浩特评估公司此次发布的草原生态资产价值核算新标准,既是技术创新的里程碑,也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生动实践。通过构建科学量化的评估体系,该公司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"草原方案",彰显了机构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担当。这启示我们:唯有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,才能真正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。